张平院士就宜宾学院电子信息一流本科建设专访

作者: 时间:2021-06-18 点击数:

5月22日,“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一流专业建设暨“学教研产城”融合发展论坛”在宜宾学院举行。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出席了本次会议。其中,郝跃院士、吴一戎院士、黄维院士和张平院士分别作了主题报告,何友院士出席了本次会议。在会议间隙,尊敬的张平院士接受了宜宾学院智能制造学部教师邓凯博士的采访,宜宾学院院长王玲陪同采访。

 

采访记录如下:

邓凯:张老师您好,我是宜宾学院智能制造学部教师邓凯,我们智能制造学部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去年刚被评选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因此,我想就我们这类应用型本科学校在一流专业建设上需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张院士: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首先祝贺宜宾学院在这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方面取得的进步,进入一流专业建设的轨道。智能制造是我们国家将来发展的一个大的发展方向。我们中国的制造虽然门类齐全,但是不强。实际上,世界上有的制造业门类,我们都有,国际上没有的,我们也有,但是我们基本上都处于中下游水平,除了部分领域处于高端,大部分我们做的还是处于中低端,包括华为,我觉得华为在这次美国的制裁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技术上还是属于中下游水平。那么整个制造业的产业链都依赖自身,那我们如何能够迎接这个挑战呢?我觉得,我们首先第一要沉住气,大家要有定力,要看到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第二个的话,我们还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来做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最关键的问题是培养自己的人才。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这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按照国家总的布局,区域发展是有一定的倾斜的,比方说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这些一线和二线的城市,相对来说人才比较多,所以相对来说发展的比较快。像宜宾这样的新兴城市,确实有重大的产业需求,但是在招揽人才方面可能比北上广稍微困难一点,如何吸引人才,把自己学校办好,我觉得这个确实是一个院长应该去考虑的事。因此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个是我们要坚持开门引才,尽可能的把这个世界上的一流的人才请进来;第二个就是把我们的能力有潜力的老师们送出去,尽量去学习人家先进的经验,学习一些先进的方法;第三个是要紧密地结合我们本地的产业发展的需求,智能制造是密切的和我们的产业需求相关的。在产业对接方面要有自己的发展策略,一个是抓住文化,另外一个抓住本地产业的特色。比如我们宜宾市的五粮液,这是一个很大的公司,在这个产业里需要去进行设备维护,技术改造等很多的需求;还有智能化的生产的这个流程都需要我们去做。如果别的地方还没有这个优势,那么我们就去做这个。

今天上午听张副市长介绍了宜宾的工业的发展,手机的产量在全国已经占到这个1/10的是吧?就是走在前十的位置,这是个了不起的结果,因为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大的制造的基地了。我觉得这个城市随着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渴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就觉得应该把政府的一些需求好好研究研究,有的放矢的引进人才,同时派出人才去跟外边融合。我觉得这个人才也不一定是非要变成我们宜宾的教授,可以搞一些柔性的政策。黄维院士说的柔性制造,那么人才也可以柔性引进,他在这里待的时间少一点儿短一点,但是他能给你们建一个团队,然后跟老师能交流,最主要是他有这个渠道,一定要有活水,那我能形成一个活水,让它流流动起来,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要下功夫。

邓凯:非常感谢您的建议,比较具体一点的问题是一流专业都要靠一流课程来支撑,这里面有很多基础性的非常重要的课程。但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特别是张院士您研究方向是移动通信,这个方向应该算是电子信息里面最活跃的一个方向,怎么把新的前沿技术和基础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张院士: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其实我一会儿要做的报告就是讲这个。我觉得,电子信息确实是发展特别快。信息的这个概念也可能发生变化,比方说我们移动通信,他每十年就迭代一次,而且每十年通信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把它总结了三快:第一块就是需求变化快;第二个是产业变化快;第三个是技术变化快。那么如何跟着这三个快?我觉得目标一定要瞅准,就是能跟上这三快的话才有可能赶上国际的竞争。我也是做了一个例子给大家讲,就是要先具备竞争的条件,所以我们作为新兴后起力量的话呢,还是在学生培养上要有一种国际化的视野。因为我们竞争的话,不仅仅是在国内的竞争,还可能是在国际前沿的技术上竞争。

 

我写的一些书里边也在探讨这个问题,比方说信息论,我们是基于概率的,对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话,算出了一个相同的熵,我们的社会的和文明的基石就建立了这么一个机制上。那么技术的发展是什么呢?它是变化,就是在基础的基础上的变化。就是说,你必须要了解整个画面,知道技术的基础知识,从简单的知识出发,那么技术的发展就是从一个层面到另一个层面的跃迁。不是说在一个低层面上什么事情都要去做,所以我觉得真正的一流专业做这些前沿的东西也就少部分人做,所以注意力应该集中在交叉的学科上,让大家去共同研究。然后,我觉得要善于面向实际,我们培养的学生可能还是要去符合我们区域性特点,所以还要面向实际,因为最终学生要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或者教师要习惯于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让学生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始终在学习,不是说我今天学了马上就完了,实际上这是不行的。

邓凯:谢谢张院士接受采访和发表的真知灼见,谢谢!

 

CopyRight ©2024 宜宾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