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学院智能制造学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升本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2019修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
2019修订
学科门类:__工学____ 专业代码:_080701__
适用年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7、2018级专升本
一、 专业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本专业有在建省级在线资源共享课程和省级示范课程3门,公开出版教材5部;教学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理论、实验及实践教学条件,同时拥有市级电创联盟众创空间实验室,能够保证本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的教学和第二课堂训练的需求,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该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教学科研队伍较为稳定,师资力量雄厚,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身心健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社会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掌握电子技术、信号处理、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分析、表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调试研发、系统维护、应用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五年后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身心健康,思想政治合格,具有较好的社会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目标2:具备坚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专业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发现、分析和表述工程实践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培养目标3: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能够主动更新自身知识。
培养目标4: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较强的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毕业要求:
1、社会及人文素养要求
指标点1.1: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指标点1.2: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指标点1.3: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履行责任。
指标点1.4: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2、知识及应用要求
指标点2.1: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将上述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与通信等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指标点2.2:能够用工程知识表述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研究复杂工程问题,使用恰当的仪器仪表等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电子系统进行测试与模拟,分析与解释数据、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2.3: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评价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3、能力要求
指标点3.1:电路设计能力:合理使用电路元器件,设计出满足要求的硬件电路。
指标点3.2:编程能力:能够在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平台上进行相应的程序设计。
指标点3.3:创新能力:能够在工程设计、实施等各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指标点3.4: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自我完善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四、学制与修读年限
本专业学制2年,在校学习年限2--3年。
五、毕业学分
毕业最低总学分为81学分。
六、学位授予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实践教学环节
表3 实践教学设计一览表
序号 |
课程名称 |
总学时 |
总学分 |
开课学期 |
1 |
C语言程序设计(网) |
32 |
1 |
1 |
|
2 |
信号与系统 |
18 |
1 |
1 |
|
3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18 |
1 |
1 |
|
4 |
电路分析基础 |
32 |
1 |
1 |
|
5 |
自动控制工程基础 |
18 |
1 |
1 |
|
6 |
PLC原理与系统设计 |
18 |
1 |
1 |
|
7 |
嵌入式系统技术及应用 |
18 |
1 |
1 |
|
8 |
现代通信原理 |
18 |
1 |
1 |
|
9 |
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 |
32 |
1 |
1 |
|
10 |
嵌入式操作系统原理 |
18 |
1 |
2 |
|
11 |
工程制图 |
18 |
1 |
2 |
|
12 |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
18 |
1 |
2 |
|
13 |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
18 |
1 |
2 |
|
14 |
通信电路与系统 |
18 |
1 |
2 |
|
15 |
现代电源技术 |
18 |
1 |
2 |
|
16 |
EDA技术及应用 |
18 |
1 |
2 |
|
17 |
数字信号处理 |
18 |
1 |
2 |
|
18 |
射频与微波电路 |
18 |
1 |
2 |
|
19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18 |
1 |
2 |
|
20 |
机器人控制技术 |
32 |
1 |
2 |
|
21 |
电子工艺实训 |
72 |
1 |
2 |
|
22 |
电子系统设计 |
54 |
2 |
2 |
|
23 |
专题设计 |
64 |
2 |
2 |
|
24 |
毕业实习 |
256 |
8 |
3 |
|
25 |
创新创业实践 |
18 |
1 |
1 |
|
八、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
课程类别 |
理论 学时 |
实践 学时 |
理论 学分 |
实践 学分 |
学分 比例 |
创新思维能力课程 |
校级 |
0 |
0 |
0 |
0 |
2.5% |
院级 |
36 |
0 |
2 |
0 |
% |
通识课程 |
校级A |
0 |
0 |
0 |
0 |
0% |
校级B |
0 |
0 |
0 |
0 |
0% |
校级C |
0 |
0 |
0 |
0 |
0% |
专业核心课程 |
专业级 |
246 |
86 |
14 |
4 |
22.2% |
应用创新课程 |
院级 |
0 |
0 |
0 |
0 |
0% |
专业级 |
354 |
752 |
20 |
41 |
75.3% |
合计 |
636 |
838 |
36 |
45 |
100% |
九、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型 |
层级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修读 方式 |
开课 学期 |
周 学时 |
考核方式 |
开课单位 |
理论 |
实验实训 |
理论 |
实验实训 |
创新思维模块 |
院级 |
B0303102 |
人工智能基础 |
36 |
0 |
2 |
0 |
选修 |
2 |
2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2102-1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
36 |
0 |
2 |
0 |
选修 |
2 |
2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N19CX03001 |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实例精讲 |
32 |
0 |
2 |
0 |
选修 |
2 |
2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学时学分合计 |
104 |
0 |
6 |
0 |
此模块最低学分要求: 2学分 |
说明:本模块院级选修课程学生也可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开设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中选择。 |
课程类型 |
层级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修读 方式 |
开课 学期 |
周 学时 |
考核方式 |
开课单位 |
理论 |
实验实训 |
理论 |
实验实训 |
B0303305 |
信号与系统 |
72 |
18 |
4 |
1 |
必修 |
1 |
6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5405 |
EDA技术及应用 |
54 |
18 |
3 |
1 |
必修 |
2 |
4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307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72 |
18 |
4 |
1 |
必修 |
2 |
5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学时学分合计 |
198 |
54 |
11 |
3 |
此模块最低学分要求: 14学分 |
|
说明: 1、在本课程模块中,若含有专升本之前学习过的相似课程,可及时提交课程免修申请,经智能制造学部教学与学术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方可免修。 2、 由于培养方案的变动,上述部分课程单双期在不同的年级都有开设,学生可自主选择。也可以选 择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相近课程替换,但必须经智能制造学部教学与学术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 3、由于培养方案的改变,届时若课程名称等有变化,则可在新培养方案中选择相似课程替换。 4、因课时冲突等原因,本模块课程可申请柔性修读。 5、课程考核方式随选课班级而定,即若所在班级该门课程是考试课,则随班考试;若是考查课,则 随班考查。 |
课程类型 |
层级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修读 方式 |
开课 学期 |
周 学时 |
考核方式 |
开课单位 |
理论 |
实验实训 |
理论 |
实验实训 |
应用创新课程 |
专业级 |
N19ZY03002 |
电路分析基础 |
48 |
32 |
3 |
1 |
选修 |
1 |
5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N19ZY03003 |
C语言程序设计(网) |
48 |
32 |
3 |
1 |
选修 |
1 |
5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416 |
自动控制工程基础 |
36 |
18 |
2 |
1 |
选修 |
1 |
3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403 |
嵌入式系统技术及应用 |
54 |
18 |
3 |
1 |
选修 |
1 |
4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308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54 |
0 |
3 |
0 |
选修 |
2 |
3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405 |
通信电路与系统 |
54 |
18 |
3 |
1 |
选修 |
1 |
4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310 |
现代通信原理 |
54 |
18 |
3 |
1 |
选修 |
1 |
4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466 |
电子工艺实训 |
0 |
72 |
0 |
4 |
必修 |
1 |
3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N19ZY03018 |
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 |
64 |
32 |
4 |
1 |
选修 |
1 |
6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303 |
模拟电子技术 |
72 |
18 |
4 |
1 |
选修 |
2 |
5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304 |
数字电子技术(网络课程) |
72 |
18 |
4 |
1 |
选修 |
2 |
5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N19ZY03041 |
数字图像处理 |
48 |
0 |
3 |
0 |
选修 |
2 |
3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401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36 |
18 |
2 |
1 |
选修 |
2 |
3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2411 |
PLC原理与系统设计 |
54 |
18 |
3 |
1 |
选修 |
2 |
4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309 |
数字信号处理 |
72 |
18 |
4 |
1 |
选修 |
2 |
5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408 |
工程制图 |
54 |
18 |
3 |
1 |
选修 |
2 |
4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413 |
智能仪器设计 |
36 |
0 |
2 |
0 |
选修 |
2 |
2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402 |
嵌入式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 |
36 |
18 |
2 |
1 |
选修 |
2 |
3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414 |
现代电源技术 |
36 |
18 |
2 |
1 |
选修 |
2 |
3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409-1 |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
54 |
18 |
3 |
1 |
选修 |
2 |
4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2426 |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
54 |
18 |
3 |
1 |
选修 |
2 |
4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421 |
电子系统设计 |
0 |
54 |
0 |
3 |
必修 |
2 |
2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461 |
专题设计 |
0 |
54 |
0 |
3 |
选修 |
2 |
3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N19ZY03026 |
机器人控制技术 |
32 |
32 |
2 |
1 |
选修 |
2 |
4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412 |
射频与微波电路 |
54 |
18 |
3 |
1 |
选修 |
2 |
3 |
考试 |
智能制造学部 |
N19ZY03027 |
专业英语 |
32 |
0 |
2 |
0 |
选修 |
2 |
2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bysxwd16 |
毕业实习 |
0 |
288 |
0 |
16 |
必修 |
3 |
16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bylwwd08 |
毕业论文(设计) |
0 |
144 |
0 |
8 |
必修 |
4 |
8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B0303425-z |
创新创业实践 |
0 |
18 |
0 |
1 |
必修 |
4 |
1 |
考查 |
智能制造学部 |
学时学分合计 |
1154 |
1028 |
66 |
54 |
在此模块需修满65学分 |
1、在本课程模块中,若含有专升本之前学习过的相似课程,可及时提交课程免修申请,经智能制造学部教学与学术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方可免修。 2、由于培养方案的变动,上述部分课程单双期在不同的年级都有开设,学生可自主选择。也可以选择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相近课程替换,但必须经智能制造学部教学与学术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 3、由于培养方案的改变,届时若课程名称等有变化,则可在新培养方案中选择相似课程替换。 4、因课时冲突等原因,本模块课程可申请柔性修读。 5、课程考核方式随选课班级而定,即若所在班级该门课程是考试课,则随班考试;若是考查课,则随班考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十、各学期应修学分分布表
学期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总学时 |
周学时 |
理论学分 |
实践学分 |
总学分 |
1 |
330 |
190 |
520 |
28 |
19 |
9 |
28 |
2 |
360 |
198 |
472 |
28 |
17 |
11 |
28 |
3 |
0 |
288 |
288 |
16 |
0 |
16 |
16 |
4 |
0 |
162 |
162 |
9 |
0 |
9 |
9 |
合计 |
690 |
838 |
1442 |
81 |
36 |
45 |
81 |
十一、培养矩阵
(一)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对应矩阵
对应关系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
毕业要求1.1 |
√ |
|
|
|
毕业要求1.2 |
√ |
|
|
√ |
毕业要求1.3 |
√ |
|
|
|
毕业要求1.4 |
√ |
|
√ |
|
毕业要求2 |
毕业要求2.1 |
|
√ |
|
√ |
毕业要求2.2 |
|
√ |
|
√ |
毕业要求2.3 |
|
√ |
|
√ |
毕业要求3 |
毕业要求3.1 |
|
√ |
|
√ |
毕业要求3.2 |
|
√ |
|
√ |
毕业要求3.3 |
|
√ |
√ |
√ |
毕业要求3.4 |
|
√ |
√ |
√ |
(二)毕业要求实现矩阵(H代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高,M为中,L为低)
对应关系 |
毕业要求1 |
毕业要求2 |
毕业要求3 |
1-1 |
1-2 |
1-3 |
1-4 |
2-1 |
2-2 |
2-3 |
3-1 |
3-2 |
3-3 |
3-4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H |
M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H |
M |
|
M |
|
|
|
|
|
L |
L |
大学物理 |
|
|
|
|
H |
H |
H |
H |
|
M |
M |
高等数学等数学课 |
|
|
|
|
H |
H |
H |
H |
H |
M |
M |
C语言程序设计(网) |
|
|
|
|
|
M |
|
|
H |
|
|
电路分析基础 |
|
|
|
|
H |
H |
H |
H |
H |
|
|
信号与系统 |
|
|
|
|
H |
H |
H |
H |
H |
|
|
EDA技术及应用 |
|
|
|
|
|
|
|
H |
H |
H |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
|
|
|
|
|
|
H |
H |
H |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
|
|
|
M |
M |
M |
M |
|
H |
|
数字信号处理 |
|
|
|
|
H |
H |
H |
H |
H |
H |
|
数字图像处理 |
|
|
|
|
|
|
|
M |
H |
H |
|
现代通信原理 |
|
|
|
|
M |
M |
M |
H |
H |
H |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
|
|
|
|
|
|
M |
M |
|
|
现代电源技术 |
|
|
|
|
|
|
|
M |
|
M |
|
射频与微波电路 |
|
|
|
|
|
|
|
H |
|
M |
|
嵌入式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 |
|
|
|
|
|
|
|
M |
H |
M |
|
嵌入式系统技术及应用 |
|
|
|
|
|
|
|
M |
H |
H |
|
通信电路与系统 |
|
|
|
|
|
|
|
H |
M |
|
|
工程制图 |
|
|
|
M |
M |
M |
M |
H |
|
H |
|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
|
|
|
|
|
|
|
|
M |
M |
|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
|
|
|
|
|
|
|
|
M |
M |
|
智能仪器设计 |
|
|
|
|
|
|
|
H |
H |
M |
|
PLC原理与系统设计 |
|
|
|
|
|
M |
|
M |
M |
M |
|
自动控制工程基础 |
|
|
|
|
M |
M |
M |
M |
M |
|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
|
|
|
|
|
|
|
|
H |
M |
|
机器人控制技术 |
|
|
|
|
|
|
|
H |
H |
H |
|
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 |
|
|
|
M |
M |
M |
M |
H |
|
H |
|
专题设计 |
|
H |
H |
H |
|
|
|
H |
H |
H |
|
电子工艺实训 |
|
H |
H |
H |
|
|
|
M |
|
H |
M |
电子系统设计 |
|
H |
H |
H |
M |
M |
M |
H |
H |
H |
M |
毕业实习 |
|
H |
H |
|
M |
M |
M |
H |
H |
H |
M |
创新创业实践 |
|
H |
H |
|
M |
M |
M |
|
|
H |
M |
毕业论文(设计) |
|
H |
H |
|
M |
M |
M |
|
|
H |
M |
十二、其他说明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网络课程学分替代办法
学生可以对培养方案中标有“网”字的课程进行网络自主学习,需要履行下列手续方可完成学分的替换:
(1)开学第二周之内完成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申请表,并提交学院教学秘书处
案;
(2)需要参加期末课程考核,取得理论成绩;
(3)课程对应的实验实践教学,学生必须参加,以便取得实验实践成绩;
(4)期末考核按着宜宾学院的相关规定进行;
(5)考核合格后可以进行学分替换。
2.课程重修说明
(1)本培养方案从2017级专升本学生开始执行,由于培养方案的调整,只要课程类别、教学内容和要求相同或相近,重修课程仍然按照原方案中的原课程名称和学分进行认定.
(2)由于培养方案的调整,致使2015版中的部分课程被删除,学生可以选修
理工类中其它课程进行替换或申请注销该课程。
十三、附件
附件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专升本学期开课计划表 |
学期 |
课程名称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总学时 |
理论学分 |
实践学分 |
考核方式 |
课程性质 |
一 |
电路分析基础 |
48 |
32 |
80 |
3 |
1 |
考试 |
选修 |
C语言程序设计(网) |
48 |
32 |
80 |
3 |
1 |
考试 |
必修 |
嵌入式系统技术及应用 |
54 |
18 |
72 |
3 |
1 |
考查 |
必修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54 |
0 |
54 |
3 |
0 |
考试 |
选修 |
通信电路与系统 |
54 |
18 |
72 |
3 |
1 |
考试 |
选修 |
现代通信原理 |
54 |
18 |
72 |
3 |
1 |
考试 |
选修 |
电子工艺实训 |
0 |
72 |
72 |
0 |
4 |
考查 |
必修 |
信号与系统 |
72 |
18 |
90 |
4 |
1 |
考试 |
必修 |
合计 |
448 |
240 |
688 |
26 |
11 |
|
|
备注 |
必修学分( 22);选修学分(15);建议本学期修读学分(30) |
|
|
学期 |
课程名称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总学时 |
理论学分 |
实践学分 |
考核方式 |
课程性质 |
二 |
电子系统设计 |
0 |
54 |
54 |
0 |
3 |
考查 |
必修 |
EDA技术及应用 |
54 |
18 |
72 |
3 |
1 |
考试 |
必修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72 |
18 |
4 |
1 |
1 |
考试 |
必修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36 |
18 |
54 |
2 |
1 |
考试 |
选修 |
PLC原理与系统设计 |
54 |
18 |
72 |
3 |
1 |
考试 |
选修 |
数字信号处理 |
54 |
18 |
72 |
3 |
1 |
考试 |
选修 |
工程制图 |
54 |
18 |
72 |
3 |
1 |
考查 |
选修 |
智能仪器设计 |
36 |
0 |
36 |
2 |
0 |
考试 |
选修 |
专题设计 |
0 |
54 |
54 |
0 |
3 |
考查 |
选修 |
人工智能基础 |
36 |
0 |
36 |
2 |
0 |
考查 |
选修 |
合计 |
464 |
198 |
662 |
26 |
11 |
|
备注 |
必修学分(10),选修学分(23);建议本学期修读学分(26) |
|
|
学期 |
课程名称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总学时 |
理论学分 |
实践学分 |
总学分 |
课程性质 |
三 |
毕业实习 |
0 |
288 |
288 |
0 |
16 |
16 |
必修 |
|
|
|
|
|
|
|
合计 |
0 |
288 |
288 |
0 |
16 |
|
备注 |
必修学分( 16);选修学分( 0);建议本学期修读学分( 16) |
学期 |
课程名称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总学时 |
理论学分 |
实践学分 |
总学分 |
课程性质 |
四 |
毕业论文(设计) |
0 |
144 |
144 |
0 |
8 |
8 |
必修 |
创新创业实践 |
0 |
18 |
18 |
0 |
1 |
1 |
必修 |
合计 |
0 |
162 |
162 |
0 |
9 |
|
备注 |
必修学分(9);选修学分( 0 );建议本学期修读学分(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分替换方案
根据本专业培养 “创新型应用人才”的目标要求,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创新,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制定以下学分替换方案:
1、认定程序:学分替换需由学生自愿提出申请,经“智能制造学部专业学术委员会”确认同意,并报教务处批准后,学生方可获得相应学分。
2、认定范围:
修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课程,可以替换本专业的课程学分,重复修学的课程不做累计。替换课程的学分不得少于被替换的课程。
注:所有成果不能重复参与学分认定。学分替换范围不限于以上范围,超出该认定范围,需经“智能制造学部专业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并报教务处批准后,方可做适度调整。
附件3 物电学院专升本学生专业课程免修认定表
学生姓名 |
|
学号 |
|
班级 |
|
专业 |
|
申请免修课程名称及免修原因 |
|
物电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定结果 |
认定结论: 教学指导委员会组长签章: 日期: |
附件4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升本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标准
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参加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的经历和成果,可以认定为“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具体认定标准如下 :
表一 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学分认定表
类别 |
学分认定(单位:学分) |
备注 |
项目负责人获得学分 |
项目成员获得学分 |
创新创业项目 |
参与学校组织的A类学科竞赛项目训练的整个过程(或认真参与选拔赛的完成过程) |
|
1.5 |
|
参与学校组织的B类学科竞赛项目训练的整个过程(或认真参与选拔赛的完成过程) |
|
1 |
|
参与学校组织的C类学科竞赛项目训练的整个过程(或认真参与选拔赛的完成过程) |
|
1 |
|
参与本专业组织的校内学科竞赛项目训练的整个过程(或认真参与选拔赛的完成过程) |
|
1 |
|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
1.5 |
1 |
|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
1 |
0.5 |
|
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开展创新实验 |
|
1 |
|
省科技厅科技创新苗子工程项目 |
2 |
1 |
|
校级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 |
1 |
0.5 |
|
“挑战杯”活动项目 |
1 |
0.5 |
|
参与本专业组织的学科竞赛项目 |
1 |
0.5 |
|
听学术讲座 |
|
0.2分/次 |
本项最多可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1分 |
学术交流活动(主讲) |
|
0.5分/次 |
|
申报创新创业项目 |
第一排名0.5 |
第二、三排名分别计0.3、0.2分 |
|
参与校级及以上“科技类”活动 |
|
0.3/次,获奖则0.2/次 |
或校级及以上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家电维修等科技类活动。累计不超过1分 |
实验助理 |
|
0.5/次 |
担任学科竞赛、教师科研项目等的实验助理。累计不超过1分 |
交换生或访学生 |
1/一年 |
|
国内外交换生或访学生 |
创新创业成果 |
获得学校组织的A类学科竞赛奖项 |
|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计3、2、1 |
|
获得学校组织的B类学科竞赛奖项 |
|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计2、1、0.5 |
|
获得学校组织的C类学科竞赛奖项 |
|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计1、0.5、0.25 |
|
获得本专业组织的学科竞赛奖项 |
|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计1、0.5、0.25 |
|
分别获得国家级发明、实用新型、外观 设计专利 |
分别计 10、4、 2(排名第一) |
分别计 3、1.5、 0.5(排名第二) |
|
专利转化 |
|
6 |
|
成果转化 |
|
4 |
|
学术论文 |
|
核心期刊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分别计2、1、0.5; 省级期刊第一作者、第二作者1、0.5; 普通期刊第一作者0.5 |
|
获得政府创业补贴的大学生创业项目 |
|
3 |
|
获得资格证书 |
|
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四级2学分;三级1学分;二级0.5学分;全国CAD等级证书:1学分;其它经物电学院“物理与电子工 程学院专业学术委员会”认定的证书。 |
|
团中央委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业大赛获奖 |
|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计3、2、1 |
|
团省委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业大赛获奖 |
|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计2、1、0.5 |
|
在学校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或地方政府建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内正在孵化的创业项目 |
2 |
|
|
注:
1、学生参加校内外大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和三下乡等的“科技”类活动等,经认定可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0.2学分/次,若获得“校级及以上”相应的奖状或证书(如:先进个人等称号,或三等奖以上奖项),经认定可另外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0.2学分/次;
2、学生报名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等的培训和选拔,经认定可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0.5学分/次;
3、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等的实验室助理工作,经认定可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0.5学分/次;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创新创业实验等相关工作,由相应教师出具书面证明材料并签字,经认定可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1学分/项;
4、学生申请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互联网+”项目等,经认定可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0.5学分/项,仅限项目负责人;省级以下相应学分认定均折半;
5、学生参加国内外访学生或交换生1年,经认定可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1学分。
6、所有成果不能重复参与学分认定;学分认定范围不限于以上各项项,超出该认定范围,需经“智能制造学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方可做适度调整;
7、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的系统录入方式为,在每学期的第18周进行一次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统计并备案,每届学生定于第八学期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中对其选课,学分为在读期间认定范围各项获得的总计,超过1学分(若达到1学分为合格,达到2学分为良好,达到3学分为优秀)则均按1学分计并录入系统。